查看原文
其他

满清最后名将僧格林沁为何会被一个骑骡子的16岁小兵给宰了?

冷研作者团队 冷兵器研究所 2020-01-05


编者按:前几天,冷兵器研究所发表的《60年前的“神作”《宋景诗》有多写实?》一文中,曾提及了僧格林沁之死。在电影中,僧格林沁被宋景诗手刃。那么,这位晚清赫赫有名、在电影《火烧圆明园》也有重要戏份的大清最后名将——僧格林沁到底是怎么死的呢?



在真实的历史中,公元1865年5月18日,深受晚清三朝皇帝信赖、满清最后的名将僧格林沁,于高楼寨阵亡。但手刃这位威名赫赫的蒙古王爷的人,却不是同样很有名的宋景诗,而是一位年方16岁、骑着骡子的捻军战士。


1-捻党和捻军


▲捻军活动范围


提及“捻军”,就必须要说一下“捻党”这个概念。“捻党”和“捻军”的“捻”通“股”、“伙”、“众”,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成群结队的武装分子,放到晚清的语境里,就是统称横行淮河南北两岸,纵横鲁、皖、鄂、豫、苏、陕六省的农民起义军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,捻党的源头是白莲教之乱后,从湘楚等地流窜到黄泛区的白莲教余部,残余的白莲教教徒和黄泛区原有的农民起义军一拍即合,前者提供指导思想和临终慰籍,后者提供稳固的根据地和雄厚的人力。



早期的捻党没有统一的组织,他们被宗族和地域割裂成无数个单位。晚期的捻党经过1855年的雉河集会盟,共推张乐行为大首领。张乐行将参加盟誓的捻党部众分为五旗和镶五旗共10旗,10旗下辖若干小旗和营,小旗和营下辖又有馆和队等单位。


▲捻军和嘉靖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有直接关系


捻党成员的成分非常复杂,既有贫无立锥之地的流民,也有地方豪强。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,捻党的势力逐渐膨胀,达到挟众逼官的程度。1853年,太平天国开始北伐。北伐军途经淮河两岸,均有无数淮北豪杰揭竿而起响应。许多捻党首领接受天京朝廷的册封,成为太平天国在淮河战场的盟友。此时,捻党也被后世的史学家称之为捻军,他们是清帝国在中国北方最危险的敌人。


2-僧格林沁的精神失常



▲图为曾格林沁


而纵观僧格林沁的军事生涯,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时期:1860年以前的冷静沉稳和1860年后盲目躁动。造成前者向后者过渡的原因,无疑是僧格林沁的心理变化。


▲八里桥之战


1860年,清朝和列强签订《天津条约》,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宣告一段落。剿灭太平天国的事宜,再次被满汉大臣提上日程。曾经消灭过太平天国北伐军,并在大沽口抗击英法联军的僧格林沁,由于在天津和八里桥等会战中失利,被剥亲王爵衔和三眼花翎,被指派率军南下镇压捻军戴罪立功。最受恩眷的僧格林沁因此深受打击,性情大变。他急于挽回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,不顾客观条件,奉行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的作战方针,终酿成死于非命的惨剧。


▲中英签订条约情景图


1861年,僧格林沁挥军万余进入山东剿捻。在头三个月,轻敌冒进的僧军就接连在羊山集、李家庄、杨柳集三处吃了三场败仗。若非得到麾下满蒙骑兵和漕运总督袁三甲动员的数万团练的支持,他很可能在同年年底已经被迫打道回府了。


3-捻军军改


▲僧格林沁的追击与捻军的运动战


但清廷对僧格林沁在山东等地的失利置若罔闻,仍恢复其郡王爵衔和三眼花翎。这对连遭败绩正心慌意乱的僧格林沁来说,显然是一针强心剂。他虽屡战屡败,但终于在1863年的皖北雉河集和霍山黑石渡两地重创捻军,被其击溃和杀害的捻军战士数以十万计。捻军残部不得仓皇逃离皖北,东行至鲁豫苏三省交界处。在那里,他们和西北太平军余部融合,共推赖文光、张宗禹、仁化邦等人为首领,产生了新捻军。同时,为针对僧军擅长骑兵战和传统火器犀利等特点,新捻军首领进行了一次重大军事改革。


▲驴骡至今仍在安徽铜陵等地发挥运输功能


这次军事改革对新捻军意义重大。新捻军一方面以步易骑,尽可能搜罗驴骡驮马等牲畜,把原来的步队编成大量马队和辎重运输队,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新捻军进行运动战的能力。另一方面,新捻军通过太平军旧有的储藏和走私渠道,网罗了数量可观的二手前膛洋枪。



面对穷追不舍的僧军,新捻军以灵活的运动战周旋。和拥有大量牲畜与依靠就地补给的新捻军不同,僧军的后勤效率低下,这造成僧军的机动力远不如新捻军。急于歼灭新捻军的僧格林沁对新捻军的变化没有清醒的认识,仍一如既往地驱赶疲乏的部下去追赶新捻军。


▲新捻军首领赖文光


1864年12月12日,当汗流浃背的僧军追逐新捻军来到河南邓州唐坡时,遭到新捻军的反击。新捻军在唐坡挖壕设栅,击溃了僧王亲自指挥的左中右三路人马,迫使这位蒙古王爷遁入邓州城内躲避锋芒。新捻军击败僧军后,继续向东北方向方向移动。



1865年早春,重新尾随新捻军的僧军又在鲁山县和鄢陵两处惨败,僧王麾下的数千马队被磨至1300人,损失极为惨重。新捻军不待僧军休整,从河南考城移动了山东境内就食。山东境内的道门教众群起响应,使新捻军的规模扩充到了6、7万人。


4-击毙僧格林沁


▲高楼寨之战示意图


总之,经过1864年-1865年之交的数月征战,僧军所部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了。僧王的失利甚至惊动了清廷,来自紫禁城的上谕一再要求僧王休整部队不得贪功冒进。讽刺的是,这与1854年咸丰皇帝一再敦促僧王尽早和太平天国北伐军决战的上谕,形成鲜明的对比。如果僧王能够借着上谕顺坡下驴,及时休整部队,并和拥有20余尊开花炮的淮军刘铭传部取得和解,那么高楼寨之战很可能又是另一副样子了。然而,他只是短暂地停留在河南,待到汇合部分来自安徽和直隶等地的援军,他就重新踏上征途。


▲僧王的军队


经历了数月的追逐战,僧军终于引诱到新捻军的理想决战地点——山东和直隶交界处的黄河水套地区。这里水网密布、河汊众多、芦苇丛生,非常不利于僧军施展骑射技艺。新捻军在高楼寨设伏,一支追至位于高楼寨之南的解元集的僧军先头部队也被其击败了。



1865年5月18日,怒不可遏的僧王集结全部人马,大举猛攻高楼寨。在寨前迎敌的少量新捻军且战且退,把僧军主力引起埋伏圈。待到三声炮响,埋伏在麦田和柳林里面的大股新捻军蜂拥而出,把僧军围了个里三层又外三层。新捻军随即先是施放枪炮,再以马步队协同冲锋,呈波浪式进攻。



拥有优势兵力和有利地形的新捻军,在当天内就击溃了僧军的东中西三路人马。寡不敌众的僧王只好率领残兵败将,躲进郝胡同圩堡。新捻军在圩堡外筑垒数重,又掘长壕封锁,把僧军围得水泄不通。还日夜施放枪炮,让堡里的人不得安宁。


▲捻军的士兵不管是马队还是步队都善于使用长枪


郝胡同无粮无水,僧军彻底败亡只是旦夕的事情。5月20日凌晨,僧王率军突围。凭借着部将成保、郭宝昌等人的死战,僧军从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,突破长壕逃入柳林,正好进入新捻军布下的围阵里。



最后,柳林(就是电影《宋景诗》里,一直没被打下的柳林)中的僧军残部遭新捻军全歼。战至天亮,肩中矛伤的僧王单骑逃到吴家店。在那里,身穿绵袍坎肩、脚踏官靴的僧王被新捻军战士张凌云发觉,后者箭步追上前者将其宰杀,结果了这位蒙古王爷。参加此役的僧王所部有马步队各3800人和9800人,战死者超过7000人,其中不乏来自内蒙古和东北的精锐马队。而捻军伤亡轻微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这也说明了,兵败如山倒时,个人勇武的无力。


参考资料:


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、网易新闻•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特色内容。主编原廓、作者马里奥,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,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
袁世凯的新军到底新在哪?



留学生带路导致成都陷落五万人被掠?



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,微信又双叕改版了!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,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,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。
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